行业资讯
大降价的背后(2):新时代,究竟卖什么车、买什么车(下)
2024-03-23 15:03  浏览:508

上一期从宏观的角度,透过数字去聊了一下过去几十年全球的部分国家/区域摩托车市场里,以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从而为未来的市场、消费动向,提供有意义的判断参考。这里借用某位爱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很多时候,当你自己感觉到看不清未来走向的时候,那么你可以看看别人走过的路是怎么样的,从别人的发展路径来比对自己的历史和现状,找到一个可供利用的、具可行性的思路。

对这个论点的看法,是温故而知新,从别人的路径、很多时候能够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去思考自己未来的判断以及接下来、下定决心的选择。这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广泛可取的重要方式。至于哪些路可走、哪些路有坑,当然就是因人而异(正确的废话,反正是各取所需)。

由于长期身处算是半壁媒体的这个创意行业里,我个人的长期观点是,既要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积累,又要不被这些所谓的经验(不管是成功与否)所束缚、从而进行突破,这是面对竞争、面对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关键的是:这里面的平衡点究竟在哪,如果不断地试错是找到平衡点的唯一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控制这个试错的成本、从而实现真正的效益而不是倒闭 ?除了创意行业之外,包括摩托车在内的各行各业,或许都需要对此逻辑做更多的思考。

如何在当前这样的大环境下,推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产品 ?当前,大家需要些什么 ?除了便宜、便宜、更便宜,省油、省油、更省油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新亮点 ?在个性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个性化 ?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只能从一大堆的选择里,赌哪一项更靠谱。

大的方向上,一些基本想法如下:

1、我们无法为将来的市场找到具体的款式、类型,本文是希望首先需要找到一个综合的、适合各自所需以及将来发展的逻辑,因为,不同的制造商、不同的用户,各有其自身的条件、爱好、口味、特点、经历以至是价值观,找到逻辑、发现逻辑,是对未知的将来作出选择的关键思维方式;

2、此前,进入了个性化车型的时代里,一个宏观的趋势和制造商策略,就是依赖消费主义去支撑企业做大,透过不断推陈出新去促使用户产生换车的念头,从而因更多用户的经常换车、产生更大的流转率,推高循环而实现更大效益。但现在进入了另一个新时代,已经难以回到当初火热朝天、“ 欣欣向荣 ” 的年代了,过去经济大环境欣欣向荣、房价节节飙升的年代,作为市场内一份子的摩托车,制造商要突破,就看自身产品被消费主义抑制的程度;

3、在全球消费者信心下降的情况下,“ 性价比 ” 成为重要的消费决策因素,中国市场尤甚。当然,这里所说到的是主流趋势,而非绝对情况;

4、受众所周知的政策影响,中国摩托产业长期没有巨额资金(譬如单个企业持续多年、每年十亿级别的研发预算)的投入,那么就得靠智慧、要靠比汽车行业更多的思考,去实现突破。而当前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如同当前的娱乐、短视频阅读潮流那样,每时每刻都是试探着极限、寻找着不断推低的底线,是一个没什么钱去投入之下的选择;

5、摩托车行业只是一个常规产业,符合二八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特提出,在任何一组东西里面,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其余约 80% 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大概可理解为 20% 的产品产生 80% 的利润。对于制造商来说,其突破口就是在全线的产品里面,挖掘、寻找其中一个改变命运的车型;

6、基于这个二八定律背后的逻辑,是开发尽可能多的车型、扩大爆款产生的机率,并覆盖试错成本,算是一条数学题。理论上,大部分情况下都尽可能地理性,偶尔发一下疯(背后可能只是貌似的、充满着算计的发疯),是对这个定律的市井化概括。此外,这一定律背后的故事,等于是说,有一些很可能卖得不太好、甚至是卖不动的车型,你也得有,尽管在产品的开发之初,你已经觉得你自己是非常理性地去做过前期研究了;

7、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个人一直认为,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如何去选一台适合自己的车,除了诸如预算、配置、常用时所面对的路况等基础指标之外,更需要思考的是未来用车体验、出行的变化,尤其是思维上可能产生的变化(譬如开过了 250 之后,很快就不满足其动力),对这个未知数有总体准确的预测,是避免产生经常换车、渴望换车念头的前提;

8、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存在一步到位的出行工具,不同的产品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且除了出行功能之外,彼此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控制成本的最佳方式,也就仅仅是尽量地扛住诱惑、避免频繁换车。当然,预算充足的例外;

9、制造商需要消费主义去刺激销量,透过设计并尽可能地放大产品的诱惑力去刺激市场;而消费者则需要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精打细算、尽量一台车用到它老掉;这是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在当下社会风气之下的角力和根本矛盾,个人水平所限、暂时无解;

10、大部分的消费品市场、年轻人之所以都被捧成是希望所在,甚至是在各式平台上、吹捧为 “ 国家未来 ”(此国家未来、非彼国家未来),核心原因是消费主义对这一群体较为有效,这是各路资本重点照顾的对象,也是大部分的制造商投放诱惑、以求频繁换车的目标。

通过对一些在不同经济周期之下、海外制造商的一些对策。通过这些过去车型的一些案例,所产生的前因后果,我们试一下去猜,未来制造商们究竟造什么车、而消费者们将能买到什么车:

a、表面上是更强的个性化、娱乐化属性,本质上却是更强大的出行综合功能(易用、可靠耐用、省油/低使用成本)属性,是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不同危机之后,摩托车市场的主要潮流(主要潮流,非唯一)。综合起来就是高度功能化的个性化车型,或者说是愈来愈倾向于功能化优先的个性化车型,毕竟在经济不景之下,装 B 不能每天都来,但出行却是实打实的需要。本质上,就是通勤车的个性化、玩乐化,将通勤与个性化这两个原本就没有固定界限的元素,进一步地模糊化;

b、推动消费主义绝对诱惑程度的元素和指标是什么?市场的缺口、风口、潮流是什么 ?不同的制造商有不同的擅长领域,自身产品线里面、对应不同销售对象需求的车型比例,对应着不同方向的资源投放,这是知己知彼、更是自知之明的第一要素;

c、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跑车在日本本土市场开始没落,各种四气缸跑车陆续停产,取而代之的是中型运动踏板,Yamaha 在 1995 年首次推出 250 cc 级别的运动踏板 YP250 Majesty,这是 Yamaha 的第一款 250 cc 级别踏板;Suzuki 随后也首次推出了 250 cc 级别的踏板 AN250 Skywave。而在此前,日本制造商的大型踏板就只有 Honda CH250 Freeway 和 CN250 Fusion,欧洲制造商主要是 125 cc 一下的车型,1990 年之前的 “ 大排量 ” 就只有 Vespa 的 1982 - 1999 的两冲程 PX200。大踏板的年代,从这一时间节点开启、一直到今天。

d、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本本土市场继续萎缩,省油、实用但更加个性化的单气缸车型,成为了日本制造商面向本土市场的拳头,并在当地市场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而这股潮流也曾吹到了国内,不完全的越野、既不是 CG 款也并非 GS 款,但却有着相同的实用性,也简约、更非常节能,是这些产品的重要特征。

c、下面的图片是 Honda 在千禧年前后,向日本本土市场推出的 N Project 系列。N Project(N 项目,官方的描述是 New Project “ 新项目 ” 的意思,New 的含意是开发适合年轻人生活方式、具有独特魅力的新产品)先后推出了五个车型:第一款车型是 2001 年推出的 Ape 50,第二款车型是同期发布的小型踏板 Zoomer 50,第三款是 2002 年发布的 Bite 50,第四款是 2003 年发布、采用了迷你太子车风格的 Solo 50,第五款是 2003 年在日本东京车展上首次亮相的全新个性化踏板车 PS250。

我们从实际产品去观察的话,N 的意思更多是来自于 NK/Naked、街车化的简称,这是标准的,用于刺激、诱惑年轻人去消费的产品。这五个车型在日本本土市场掀起的浪花不算很大,但在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多地,却也曾流行一时,部分车型更成为了特定区域市场的经典。

d、在 2008 年欧美金融危机之后,主要面向被收割对象的中产之中量级车型,从原本的四气缸全面迈向两气缸,动作较为彻底的是 Yamaha,用更大排气量的两气缸、代替此前的四气缸,是基本动作。而这一趋势、实际上一直延续至今。

e、不是日本制造商做不出中、低排气量的四气缸车型,而是他们所面对的困局让他们无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做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作为主流的最高壁垒,在中国产业链还没有做出具威胁力的四气缸机器之前,他们宁愿停产、扔掉了,都不会打包卖掉、或者是转移到自己不可控制的地方进行生产的。

e、凭借着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中国摩托车行业能否打破 2008 年以来的市场格局,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个会是提高国产车诱惑程度的焦点 —— 譬如,更稳定、更可靠的直列四气缸机器,在现有基础上具有更强性能、更稳定的单气缸机器。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