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力快速下降的周期里,不断的降价、不断地变着花样的推陈出新,是企业的核心手段。不过观察过去二、三十年来,在两轮摩托车行业里,中、大型企业倒闭的故事背后,很多时候却发现、并不完全是与摩托车行业有关,一些故事、甚至是跟因为没有专心致志地去做好摩托车这个原本的主业有关。
下面的图片,是 2002 年(第五届)广州国际摩托车展览会,江门中裕的展台(资料图片)。
下面的图片,2002 年(第五届)广州国际摩托车展览会,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及其当时自主的、以及合资公司部分产品(资料图片)。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江门中裕和重庆嘉陵工业就是中国摩托车行业里的明星级制造商:江门中裕是当时全国的出口大户、产销量位居前列,而重庆嘉陵工业则是代表着当时中国摩托车内燃机技术水平的 “ 龙头级 ” 企业。这两家具代表性的企业,中裕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经彻底退出了摩托车市场,退出的主要原因、不完全是与摩托车有关;而经历转制的嘉陵,则经过一番折腾之后、重新回到市场中,只是已经物是人非、此 “ 嘉陵 ” 非彼 “ 嘉陵 ” 了。
有道是 “ 一鲸落、万物生 ”,尽管老东家已经不在了,但这两家制造商的很多业务类和技术类人员,依旧是推动中国摩托车产业向前的力量 —— 无论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出口业务拓展,或是诸如 CB-B、CB125T、CB250 等发动机被进一步的国产化、高质量化,其背后都离不开那些从中、大型企业里分流出来的人员。当然,更多的是选择了单干、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尝试闯出新天地。
从过去三十年这么一条时间线去看,中国摩托车工业的进步,本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既有着对大胆构思的尝试,更包括了对失败的教训累积。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制造商的主事人,对全球摩托车的认知、已经渐渐地增多了,不再像过去的年代那样,开着汽车去决定摩托车的模样 —— 即使是仿造,也懂得先多找几款不同的、甚至是更高级别的参照车型,然后再去做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