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品牌发展史
经典摩托车品牌皇家恩菲尔德 Royal Enfield 的转世重生
2015-07-10 00:19  浏览:1386
经典摩托车品牌皇家恩菲尔德(Royal Enfield)首席执行官文基·帕德玛纳汉:一个印度工程师怎样用美国的乐观主义和德国的诚实精神制造英国摩托车

点击浏览下一页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3751956.htm
  印度神话中的象头神伽内什被尊崇为“所有困难的扫除者”,是聪明与智慧之神,象征着新的开始。在皇家恩菲尔德工厂位于南印度金奈的设计工作室里,一个叫“子弹(Bullet)”的摩托车模型上坐着的正是一尊迦内什塑像:迦内什微微笑着,它的象鼻子在行驶带来的风中向后弯曲。

  在印度65号国道上,有一个纪念皇家恩菲尔德摩托车的寺庙。20年前,一位骑手驾驶摩托车时,不幸撞在树上去世。当地人把他祀奉为神,那辆摩托车也被视为具有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现在,这里已演变成为印度卡车司机和祈求子嗣者的路边神龛。

  皇家恩菲尔德这个老牌车厂,曾与诺顿、凯旋齐名并称“英国三大元老”。在为这个英国最传奇的摩托车品牌选择广告形象时,文基·帕德玛纳汉没有考虑宝莱坞明星或是哪个传奇人物。“只有诸神能够驾驶这辆摩托车。”这位49岁的皇家恩菲尔德首席执行官说。

  “子弹”是位于两个轮子上的化石。它产生于1893年一个自行车厂和一个英国恩菲尔德区武器厂的合并,比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成立于1903年)的历史更为久远。这个品牌的官方标语正是来自这一时期:“Made like a gun (像造枪一样造摩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军队使用这些摩托车,后来印度军队也开始使用它们。但是1970年,日本摩托车进入英国,英国方面宣布“子弹”停产。而在印度东南部的城市马德拉斯,这个品牌幸存了下来。所以现在的皇家恩菲尔德全部产自印度,相关技术则是英国在殖民期间留下的。

  印度人对殖民时代的态度可谓分裂。他们像对待发霉的老衣服一样废除英国人赋予的城市和街道名,曾经的马德拉斯改名叫金奈,孟买也由Bombay变成了Mumbai,却安心使用和发展着殖民者留下的其他东西,比如“下午茶时间”,又比如“子弹”。 所以,在印度脱离英国统治、独立60多年后,这个品牌依然活跃在市场上。

  “守护‘子弹’的灵魂是一项巨大的责任。”文基·帕德玛纳汉说,“我不觉得用英国人的发明赚钱有什么问题。”毕竟,从制动到排气装置的大大小小组件都是印度产品。

  现在共有1500人在金奈的工厂里挥汗。妇女们穿着裹身的莎丽服和蓝色的工作服,用小扫帚打扫工厂大厅。从德国意义上说,这个工厂可能得叫手工作坊。除了少数几点革新,“子弹”仍然是按照原型手工制造的。在有着数不清劳动力的印度,这自然有利可图。在孟买和加尔各答,“子弹”的价格是15万卢比,约合2100欧元,而德国的皇家恩菲尔德爱好者们需要为之支付约6000欧元。

  这个经典机器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宠儿,深受摩托车迷的喜爱。技术改进后的摩托车型采取了夸张的复古设计,甚至用上了弹簧鞍和手绘的漆皮装饰。但是就技术层面来说,“子弹”的时速只能达到130公里,仍然有所欠缺。金奈每天生产325辆摩托车,而到目前为止只有约5%供出口。毫无疑义,如果保持传统,就只能赚取有限的利润。文基·帕德玛纳汉想改变这种状况。“让‘子弹’成为一种狂热”,他说,“这是我们的基本目标。”他的榜样是意大利踏板车品牌Vespa。

  帕德玛纳汉来自一个印度梵教家庭。他在美国匹兹堡上大学、读博,并在德国斯图加特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工作了两年。2008年,他和妻子、孩子回到家乡,经历了一场文化冲击:“我还从来没有在印度工作过,我已经适应了准时和诚信这样的德国美德。”

  这位工程师的成功之道就像调制好的印度美味混合调料马萨拉:一点点“美国的乐观主义”加上“印度人不可战胜的适应能力”,混合一点点“严苛的德国诚信”。2012年,他第一次计划生产超过10万辆摩托车。现在,皇家恩菲尔德的买者得等待将近9个月才能买到自己心仪的摩托车。

  但是,帕德玛纳汉考虑的可不只是那些等得不耐烦的私人顾客。“您想想印度贫民窟发生的火灾吧!没有消防车可以通过那些狭窄的巷子。”他说,“或者您有心肌梗塞,必须马上送到医院,救护车却一直都被困在堵车的长龙中。”帕德玛纳汉指向一辆红色“子弹”,放置鞍袋的地方配备了两个灭火器和一个救护车蓝闪光灯。“骑着这辆‘子弹’,在任何地方都通行无阻。”

  1994年以来,皇家恩菲尔德属于艾希尔汽车旗下。艾希尔成立于20世纪中叶的上巴伐利亚森林地区,最初叫“艾希尔兄弟拖拉机制造厂”。1992年,它和英国皇家恩菲尔德经历了相似的命运,在德国走向倒闭,但也在印度继续生存了下来,现在是那里的第三大载重汽车生产商。黄色载重汽车就像神圣的牛和“子弹”摩托车一样,是印度最寻常的街景。

  “这是对历史的漂亮讽刺”,文基·帕德玛纳汉说,如果不是在一个有着“不断轮回再生”信念的国度,怎么可以期待一个老欧洲品牌获得新生命,“不管怎么说,我们印度人可是重生的专家。”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