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中国摩企征战海外还需修炼内功!
2015-05-07 22:28  浏览:373

上世纪80年代初,嘉陵摩托率先走出国门,扬帆出海,开启了中国摩托征战海外市场的序幕。30多年来,中国摩企不断在外攻城略地,争夺市场,让中国摩托遍布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对国内摩企来说,国内和海外一直都是同等重要的两个市场。近年来,随着内需市场的不振,摩企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然而,一直保持增长势头的摩托车出口,在2014年终于也迎来了拐点。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我们不禁要问一问,摩托车出口是否会一蹶不振?我们的竞争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只要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样的成绩却十分脆弱,而市场的隐患早已深深地显露出来。

与国内市场不同的是,海外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以越南、印尼、巴西为例,这些国家都曾是中国摩企的“后花园”,但似乎在一夜之间,中国摩企就一败涂地,正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打游击战”。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企业习惯了赚快钱,哪里钱多去哪里,什么赚钱做什么,而用在自身内功修炼上的功夫却远远不够。

纵观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摩托车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风起云涌,一方面是因为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的生产成本优势。与许多“中国制造”一样,技术不强、质量不高一直是中国摩托最大的软肋。随着国际摩托市场的逐渐饱和,摩托车行业的竞争已从价格战逐渐转变为品牌渠道等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国摩企技术实力不强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出口下滑的信号,无异于给中国摩企敲了一记警钟。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印度、泰国为代表的新兴生产基地正在崛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以资源和人口红利驱动的发展模式正面临转型升级,国内摩企赖以生存的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面对这样的形势,国际竞争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积极转变,中国摩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越来越低。

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怀忧患意识,才是企业长久生存之道。事实上,作为摩托车强国,日本的摩托车行业在发展之初,也曾经过低端模仿的阶段。在意识到产品质量的不足后,日本企业开始痛定思痛,努力提升技术实力,造就了今天日本摩托车行业的国际地位。如今在全球许多市场,中国摩托都开始被日本品牌所挤压,以本田为首的日本品牌更是大力扩张,进一步冲击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

日本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值得国内摩企学习和借鉴。虽然目前国际上还有许多新兴市场可以开发,但从长远来看,摩托车行业的国际竞争最终都会演变成品牌和技术的竞争。中国的摩托车企业只有紧抓时机,苦练内功,才可以坦然迎接一切风浪。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