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合川区最偏远的沙鱼镇庙堡村,一幢两层楼的新办公楼拔地而起。一楼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设施齐全,可以就地办理新农合、验证指纹领取养老金等各种服务,1800多名村民终于结束了颠簸1个多小时往返镇里办事的历史。
“村里能修起这幢楼,全靠‘张摩托’。”1月12日,庙堡村老支书杨秉坤告诉记者,“张摩托”名叫张成勇,是区委组织部对口帮扶沙鱼镇的干部。修建新办公楼花了30万元,都是他跑前跑后到区里部门申请的专项资金。
为反映偏远地区的百姓需求,他走遍了全区601个老村(社区)
从2003年进入合川区委组织部电教科工作起,一辆摩托车、一台摄像机就成为张成勇最典型的标志。越是偏远的地方,他越跑得积极。
“交通不便的地区,老百姓的需求往往更急迫,骑摩托车哪里都能走,可以第一时间反映群众呼声。”张成勇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
他曾经买过两辆摩托车,两辆摩托共跑了3万多公里里程,全区601个老村(社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2004年8月,张成勇与同事段炼一起去小沔镇盛泉村,拍摄当地群众自发修路破除交通瓶颈的故事。时值酷暑,两人顶着烈日骑了近两小时山路才到,进村后又立马扛着近30斤的摄像机开始工作。
当天下午段炼就中暑了,张成勇喝了好几支自带的藿香正气水,硬撑着继续拍。拍摄持续了3天,不光拍百姓修路,还拍了村里正在规划的一个甲鱼养殖场。“村民对我说,‘摩托干部’帮我们呼吁下嘛,早点把路修好,以后甲鱼也好拉出去卖钱。”张成勇被大家满含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深深打动,回去后顾不上休息,连夜剪辑出样片报送给重庆卫视。
这部专题片播出后反响不俗,中央七套专程到盛泉村做了一期养甲鱼的“致富经”节目。区里很快也安排了资金支持修路。
如今,盛泉村有了通村水泥公路,甲鱼专业合作社已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生态甲鱼养殖场,40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每年乐享分红收益。不少村民至今念叨张成勇:“那个‘摩托干部’硬是好哦。”
全区要采购远程教育设备,他躲开所有供货商邀约,硬是从预算里“抠”出150万
曾任合川区二郎镇组织员的李晓玲早就听说区委组织部有个爱泡基层的“张摩托”。2007年见到真人时,张成勇却骑着一匹马。
李晓玲回忆当时情景,忍俊不禁又十分佩服:“区里那时正在摸底村(社区)远程教育开展情况。二郎镇有几个村毗邻四川蓬溪,过去全是土路,恰逢下了场大雨,摩托都没法走。他干脆在场镇上租了一匹马赶过去,到村时全身沾满了稀泥巴。”
摸清底数后,张成勇迎来更大挑战——大规模建设需采购600多套电脑、电视机、打印机、音响等远程教育设备,采购资金近700万。各种品牌供货商闻风而动,有找老乡邀约的、找朋友说情的,甚至有到他家附近守着等送红包。
张成勇对此一概拒绝,最后索性躲到同事家里。他又听说几家供货商打算串通投标,通过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排挤其他投标人。
“绝不能让他们非法中标。”张成勇认真研究大宗设备招标采购文书和投标流程,大胆提出“分设备品牌和系统集成商两次招标”方案。这个方案经区里研究通过后实施,果然杜绝了串通招标行为,不仅采购到了性价比最高的设备,还硬是从预算里“抠”出了150万元。从此张成勇除了“‘张摩托”外,又多了个“节约能手”的称号。
“不管大家怎么叫我,只要对组织、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我都乐意做。”采访结束时,张成勇乐呵呵地说。